世界,每一天都在改变。

那些改变中,隐藏着多少重新定义职场人生的按钮。

时代的大潮,冲刷着,多少危机中孕育着新机。

打破惯例,打开想象。

你好,我是职场破壁人。

那些改变我的,终将被我改变。

01:41

“无人厨房里还要你这个大厨干啥?”沈毅手里一直忙着调制葱油鸡的酱料,带着笑意的语气里也透出一丝无奈,“这是我被家人朋友问过最多的问题,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在一家‘剥夺’厨师岗位的企业工作。”

沈毅曾在传统餐饮行业做过多年厨师,如今却一脚踏进“无人经济”,成为一家开发无人厨房企业“熙香”的菜品研发师。教机器人做菜,在沈毅的前同事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沈毅笑着说:“他们说我在干一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儿,我没有反驳,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行业。”

疫情发生以来,“无人经济”这一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商业形态受到不少关注。“无人的优势不止于安全卫生,现制现售的无人便当店既保留了餐厅点餐热腾腾的口感和丰富的选择性,也有了如便利店购物一样的快捷体验。”沈毅介绍道,“机器人一旦学会了一道菜,就能一直保持口味水准,这点我做不到。”

“无人经济”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

“其实不是。”调制完酱料,沈毅走出无人便当店后厨,透过玻璃墙仔细观察无人厨房里的情况。只见后厨里的机械臂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完成取菜、撒料、烹饪、打包、送餐等工作。“这次酱料的浓稠就比较适合机械臂挤出来,待会儿等它们做好,我再尝尝味道,看看烹饪的时间温度是否合适。”

“以前总是在油烟混杂的环境里工作,如今我一半时间在办公室,一半时间在无人厨房。”沈毅说,“接到开发新菜品的任务后,先会构思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站在机器人的角度去思考。”

沈毅指着尚在测试中的葱油鸡说道:“机器不像人,不存在什么少许、适量、温火的概念。鸡块切几厘米、腌制几分钟、调料几克、蒸烤箱多少度,每一个都需要给出具体的数据标准,我要不断在标准调整中找到口味的最优解。”

从一道菜变成一个标准,让机器人做一千遍也不会“失手”,“看起来很美”的背后,难免会有质疑:美食的乐趣会否因标准化而消失?沈毅觉得:“不会。”

“每一位厨师都可以成为无人厨房的菜品研发师,每完成一道菜品的标准制定,就可以上传到无人厨房的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线下不同的商家可以从菜品数据库中挑选不同的做法,现在‘熙香’的数据库已经有1000多种菜品了。”沈毅说,所谓的“标准化”也是千人千面、千店千面的“标准化”,“以后我想成立一个厨师工作室,专心研发我自己的数字化菜品。”

转变思维,这是采访中沈毅说得最多的话。“给人带来职业危机感的不应该是‘无人经济’,安于现状对任何职业都是危机。”沈毅说,“‘无人厨房’在给传统厨师行业带来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沈毅指了指无人便当店菜单上的沸腾鱼片,为了让机器人还原出正宗的川味,这道菜前前后后花了他一个月的时间:“你看,虽然告别了后厨,但口味的追求始终如一。”

策划:雷敏

记者:王默玲、何曦悦

视觉/编辑:苗夏阳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